近年來,昌貴網格黨委通過樓組建設,將“兩委”進小區的治理觸角延伸至“最后一米”,通過制定樓組發展計劃,建立“四有”工作體系,明確培育標準,打造出11個溫馨、和睦、民主協商、居民自治、活力四射的活力樓組。
從有到優,豐富樓組建設“內涵力”。全面實現活力樓組2.0升級,通過黨建引領增強樓組凝聚力,將“樓組”與“黨建”有機結合,打造為黨組織資源整合的有效手段和載體。發動黨員力量,鼓勵黨員亮身份、公開服務承諾、開展結對幫扶,黨員帶頭成立自治小組,廣泛征求創建主題,了解問題、商討解決辦法、建立樓組公約。建立“雙樓長”機制,推出樓組成長手冊等賦能工具,提升建設能力。將活力樓組打造成“兩委”進小區的數字微治理場景,建立星級樓組“數字檔案”,推出“一樓一碼”生成專屬二維碼,方便查看樓組歷史。深化大數據分析,建立樓組自治“智慧庫”,發揮五星“活力樓組傳幫帶”作用,提升自治水平。實施公益項目,激發居民參與熱情,開展“今天我在崗”活動,收集居民意見,深入分析參與程度和治理指數。
從點到面,提升樓組建設“覆蓋面”。深化樓組自治,創新推出“認領制”“認籌制”等機制,尊重樓組意愿,發揮居民集體智慧,變“要我做”為“我要做”,鼓勵樓組自主申報、創出特色。建立不少于3人的樓組自治小組,成為“初創合伙團隊”,吸引更多居民參與。建立“樓組議事廳”,引導居民“議樓組事”,制定活力樓組“十個一”活動推薦菜單,促進鄰里交流,凝聚積極力量。針對不同樓組特色和稟賦,組織剪紙、插畫、美食分享等活動,吸引各年齡段人群參與,鼓勵居民成立樓組自治小組,自行制定個性化方案。建立“樓誼橋梁”主題樓群,聯結老、中、青樓組,成立“樓組學堂”樓群專委會議事廳,讓“資深”樓組長為“新手”樓組提供經驗指導,帶動家門口“樓群花園”公共空間建設。打造活力小區,推出“社區小先生”爭章場景,引導家庭從關心樓組事到關心社區事,積極參與社區建設。以活力樓組為圓心,以“活力樓群”為輔助,向整個小區輻射,將樓組活動轉變為小區活動,鄰里資源轉變為社區資源,樓組議事轉變為社區議事,實現“小”活力點燃“大”活力。
從內到外,延伸樓組建設“朋友圈”。將樓組“合伙”向樓道外擴展延伸,激發群眾自治熱情。實施“1+2+N”體系,以網格黨委為軸心,聯動2個小區和轄區內多個“小區樓組治理合伙人”,形成“樓組治理朋友圈”,整合13家單位服務資源,建立56件“需求庫”和101件“供給庫”,常態化開展有鄰第二課堂、五谷勞動實踐課等項目,實現居民需求與社會資源精準對接。通過“物業+社區”合作模式,引入企業資源提升服務質量,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,促進居民互動與合作。依托“社會工作實訓基地”,聯動各類社會企業和社團參與“益”起鄰里節活動,增進居民與社區的黏度。激活小區黨員和治理“第二梯隊”的先鋒動能,開展“一老一小”志愿服務項目,帶動居民共同參與小區建設,激發“合伙人”的內生動力。舉辦“小區樓組治理合伙人”初見會,提供治理理論、法律、媒體方面的宣教,提高其治理效能及參與能力。(撰稿:馬輝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