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進一步深化城市黨群服務中心體系建設,包公街道包河社區黨委以黨群服務陣地親民化改造為切入點,通過優化空間布局、完善功能配置、提供便捷服務,打好“為民、親民、利民”三張牌,有效提升群眾歸屬感、獲得感、幸福感,讓服務群眾“走新”更“走心”。
秉承“為民之心”,服務陣地親民化。按照“服務區域最大化、辦公面積最小化、功能設置最優化”原則,傾心打造紅色驛站、生活驛站、文化驛站、健康驛站四大居民活動中心,內嵌黨建活動、社區治理、協商議事、文娛教育等23個活動功能室,充分滿足居民在生活、文化、養老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。圍繞“康養便民”精準定位,對辦事服務大廳進行升級改造,去除一半柜臺式辦公,將騰出的辦公空間改造成家裝式“居民會客廳”,設置綜合志愿服務臺和全民閱讀角,配備醫藥箱、雨傘、沙發等便民設施,辦事居民可以在這里找到一個溫馨的臨時休憩和“充電”港灣。社區工作人員一改往日行政化、辦公化的固有形象,統一佩戴“五心”工作牌,和居民面對面、零距離交流,在“拉家常”式的服務過程中滿足居民需求、回應居民訴求,真正做到辦事群眾進門悅心、等候舒心、辦事省心。
做實“親民之舉”,服務內容精細化。結合星級黨支部創評、小區(片區)網格精細化治理、紅色小管家敲門行動等工作,廣泛征集黨員群眾意見,編制居民需求、服務、項目“三張清單”,依托“三清單+微心愿”服務機制,借助群雁協商議事會、睦鄰議事廳等議事平臺,及時辦好老舊小區改造、環境衛生整治、加裝電梯、增設便民停車位等民生實事。根據不同服務對象特點,由小區黨支部牽頭,通過上門走訪、召開座談會、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,申報螢火之光、紅色傳聲筒、咫尺溫暖等為民服務項目,今年以來,開展口腔義診、公益義賣、便民理發、法律維權等主題服務20余場,聯合小區黨員、群眾骨干開展居民說事、民情懇談等協商議事活動10次,通過項目化運作,不斷提升小區居民幸福指數。
常造“利民之功”,服務管理多元化。探索構建“多元主體共治,多層協商共謀,多方聯動共推”的社區治理體系,最大限度激活共建單位、社會組織、黨員志愿者等多元主體的內在動力,用“政之所向”回應“民之所盼”。精心打造社會組織孵化園陣地,吸引、培育詩書畫院、銀林攝影、藝苑劇社等20余家公益性社團組織入駐,常態化開展書畫義賣、三人制籃球友誼賽、書畫攝影展等文化活動,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強轄區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。健全街道、部門、社區三方聯動制度體系、責任體系、人力體系,強化單位共建、聯建,下沉服務資源,讓為民服務工作上下貫通、有依有靠,傾力打造婦女之家、兒童之家,成立“包小荷”巾幗志愿服務隊,將各方力量與社區治理有效銜接。(撰稿:錢澤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