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清楓網格黨總支堅持黨建引領,積極推進“為老服務”工作,不斷優化服務方式,提高服務質量,推動服務精確化、便利化、常態化,進一步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。
建立“一項機制”,讓老有所“養”更暖心。深化“服務包聯”機制,細化小區黨支部、樓棟黨小組包聯職責,組建由網格長、黨小組長、紅色小管家、志愿者組成的為老志愿服務隊,常態開展“幸福敲門”,通過一次敲門、一聲問候、一項服務,梳理需求和問題清單,找準社區為老服務“發力點”,做好精準幫扶,同時依托網格化工作推進“智慧養老”,采用安裝門磁、檢測電量等方法動態了解老人日常居家情況。今年以來,服務隊分三組對轄區47位獨居、空巢、殘疾等特殊老人開展包聯服務,切實打通了為老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搭建“兩個平臺”,讓老有所“依”更貼心。整合“圍墻外”資源打造為老助老平臺。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、社區養老綜合體、心理咨詢室等打造專業的健康支持和心理疏導小組,建立服務對象個人健康檔案,開展個性化、精細化服務,每年提供專業的康復保健、精神慰藉服務20余場。針對高齡獨居、空巢老人成立“一對一”幫扶隊,提供政策宣傳、安全指導、“微心愿”等服務,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,讓老年人享受“家門口”的服務。緊抓“圍墻內”資源搭建自助互助平臺,以“活力樓組”打造為抓手,梳理樓棟能人檔案,孵化培育為老志愿者組織,廣泛開展敬老、愛老宣傳,推動“以老助老”、“鄰里幫”,重塑“遠親不如近鄰”的鄰里關系,讓老人感受“家門口”的溫暖。
突出“三項服務”,讓老有所“樂”更舒心。深入開展“敲門”服務。梳理轄區特殊老人信息,開展月走訪,根據需求分類對老人進行日訪、周訪,常態進行上門讀書讀報、義診義剪、節日問候,一戶一檔形成走訪記錄,讓老人日常生活有人“問”。分類推動文娛服務,依托社區老年大學引導轄區老人根據興趣愛好加入“楓之韻”合唱團、“清風”書畫社等,豐富日常精神生活,結合傳統節日開展元宵、中秋、重陽等節慶活動,讓老人感受節日的氛圍和祝福,提升幸福感。鼓勵參與志愿服務,針對有熱心、有余力的老人,鼓勵他們發揮余熱,利用自己的經驗優勢、專業優勢參與小區治理,成立“雙日說事”調解隊、“愛之家”巡查隊、“耆樂為老”服務隊3支“夕陽紅”志愿組織,通過志愿服務的參與不斷提升參與感和成就感,實現老有所為、老有所樂。(撰稿:顏慧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