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包河區包公街道黨工委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,以服務轄區居民為主線,積極打造百姓評理說事點,探索通過“黨建+調解”,實現“小事不出網格,大事不出社區”,精準化解基層治理難點,推動基層治理水平全面升級。
搭建“百姓說事點”,打造“一站式”矛盾化解平臺。持續深化黨建工作和基層治理深度融合,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矛盾糾紛化解中的主導作用,依托區域化黨建聯盟品牌,吸納安徽省體育局、安徽省地礦局等共建單位打造“梧桐雨”“包小荷”等多個百姓評理說事點,實現陣地聯建共享、糾紛聯調共治。社區黨委統籌匯聚公安、律師、司法等專業調解力量進駐,健全完善信訪接待、矛盾調處、法律服務等服務事項,構建“一站式”矛盾化解平臺。2023年以來,百姓評理說事點開展人民調解活動197次,處理矛盾糾紛87件,參與協商議事人數達3300余人次,矛盾化解率100%,成功解決了電梯安全隱患、小區環境整治、勞動人事爭議、家事矛盾糾紛等問題。
發掘“人民調解員”,組建“多元化”先鋒調解隊伍。通過摸排調研、個人自薦、居民推薦等形式,以“有威望、有經驗、有影響、有作用”為準則,深入發掘人民調解優質力量。針對矛盾糾紛多元化、訴求復雜化、類型多樣化等特點,把小區黨組織作為化解矛盾糾紛的“紅色引擎”,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全覆蓋網格體系,由社區“兩委”牽頭組建工作隊伍,將調解服務觸角延伸至基層“神經末梢”。最大限度整合基層服務資源,打造由小區黨組織引領,小區物業、紅色小管家、人民調解員、社區律師等共同參與的“1+N”調解隊伍,聚焦突出矛盾點,實現服務群眾“面對面”“心貼心”,將各類矛盾糾紛消除、化解在萌芽狀態。
聚焦“網格化治理”,建立“全閉環”矛盾調處機制。以“網格化治理”為抓手,合理劃分“紅色網格”85個,注重選拔網格內品行端正的黨員、離退休干部等作為網格調解員,充分發揮“人熟地熟”優勢,及時跟蹤、對接鄰里間的“小事”“難事”“煩心事”。建立矛盾調處“個案+共性”分析研判制度,通過警民懇談會、小區議事會、物業聯席會等議事機制,強化矛盾糾紛預警。積極推進長效化解機制建設,形成“糾紛發現、分析研判、化解處置、跟蹤回訪”的全流程管理模式,完善調解對接機制,確保矛盾糾紛“有人接”“有人調”,推動實現矛盾糾紛早排查、早發現、早處置、早化解。(撰稿:杜心雨、陳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