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來,蕪湖路街道通過推行社區“兩委”進小區駐點辦公,不斷建強小區黨組織,打造“15分鐘黨群服務圈”,推動各方資源力量向小區延伸,做到問題閉環處理,切實提升小區治理水平。
“兩委”成員進小區,變“小巷總理”為“小區總管”。按照“一小區一黨組織”模式,成立小區黨組織131個,按程序選派社區“兩委”成員擔任小區黨組織書記和網格長,作為小區運行的第一責任人,統籌小區資源力量,開展日常工作;聘任大學生社區小管家和紅色小管家擔任專兼職網格員,將志愿小管家和物業小管家作為網格自治力量,組建“書記負總責、成員帶頭擔當、多方力量參與”的基層治理團隊。推行“雙向進入、交叉任職”,吸納31名業委會成員和物業公司負責人擔任小區(片區)黨組織兼職委員,小區黨組織書記兼任物業公司副經理73人次,構建小區黨組織、業主委員會、物業服務企業“三位一體”組織架構。
黨群驛站進小區,變“社區值守”為“小區駐守”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,按照“就近、適用、整合”原則,通過三供一業移交、閑置房產改造、與轄區單位合用等形式,打造“梧桐鄰里”黨群驛站33個,構筑“街道—社區—小區”三級黨群服務矩陣。試點推進社區“兩委”進小區駐點辦公,將醫保、就業、衛計、民生等23項公共服務送入小區,提供“代辦”服務,年服務居民達3萬人次,真正實現群眾少跑路,服務零距離。探索“網格吹哨、部門報到”機制,整合城管、市場、司法、公安等部門力量,開展文明養犬、飛線充電、消防安全排查等專項重點整治行動68次,提升住宅小區居住環境質量,做到“人在網中走,事在網中辦”。
協商議事進小區,變“單打獨斗”為“群策群力”。推進群眾訴求“源頭治理”,通過“小管家”、樓棟長等日常入戶走訪,實行矛盾糾紛“日記錄、日整理”,累計收集問題795個。著眼小區各類矛盾糾紛的特點和規律,全面建立小區“1+6+X”協商議事機制,成立小區協商議事委員會,搭建“赤闌橋家事幫幫團”“城南說事”等議事平臺,由小區黨組織書記擔任議事委員會主任,按照“定、商、決、辦、饋”五步法,組織業主委員會、物業服務企業、小區居民常態化開展協商議事活動,今年以來,共召開小區黨群議事會121次,協商制定2024年小區物業服務十項重點工作清單66個,協商解決農行宿舍車棚充電樁老化、科大花園小區消防管道改造、郵電東村小區飛線充電等問題113個。
志愿服務進小區,變“坐門等客”為“主動服務”。發揮四支小管家作用,打造銀齡彩虹志愿服務隊、共治銀河巡邏隊等志愿服務小分隊13支,認領理論宣講員、糾紛調解員、群眾文化員等八類崗位,在小區內常態化開展“喜事送紅毯”、志愿護學崗、夏季露天電影等服務,創塑“紅毯祝福”“光影播客”“銀發護學”等特色志愿服務品牌。聚焦“一老一小”“一困一殘”等8類特殊群體,創新實施“‘蕪’愛到家—黨建引領救助N次方”項目,結合群眾需求,會同業委會(物管會)、物業服務企業等組織開展“愛心義診進社區,健康護航暖民心”“濃情小年飯 和美一家親”等活動61場。(撰稿:劉亞菲)